偏執狂=海綿寶寶?
今天想到的是編輯的「偏執狂」。可能也是我自己個性的某種偏執。
去年有位丹麥爵士樂音樂人來台念書,他說想去台灣的一些live house看看,也看看有沒有表演的機會。身為他在台灣的第一個朋友,晚上在家搜尋了各種各樣的live house資訊,還簡單評估了各家的音樂風格傳給他。就這樣,偶爾會去live house聽音樂的自己,也有機會更了解台北的一些些live house文化。
最近法國出版社朋友來台學中文,她說喜歡台灣的「抒情搖滾」,尤其是伍佰&China Blue,想多聽聽。「這有什麼問題!」我一口答應。有一天夜裡突然想起這個承諾,先是在心裡轉了一圈,想了想她應該會喜歡的音樂風格,然後把家裡的CD巡過一回,最後再打開youtube,瘋狂地搜尋記憶中、青春時期,任何感動過我的歌手和音樂。就這樣,我邊聽邊寫筆記,然後把歌手和歌曲連結,欲罷不能地貼了滿滿一頁給她。
那夜,也成就了我自己的抒情搖滾之夜。
這讓我想起了一直都負責歐美作品的人,有一天公司突然跟我說:既然妳也會日文,那就兼任一下日文主編的工作吧。那時因為自己想藉由工作來多學習日文,也想嘗試新的工作領域,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接下了。但接下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研究日本的推理小說。老實說,那時的我只看過一些英美的推理作品,日本的推理小說也只看過赤川次郎、綾辻行人和島田莊司的作品。對於日本推理的沿革、歷史,什麼都不懂。經過老闆的指點,除了在網路搜尋資料外,我開始研究推理年鑑和每年年底出版的年度推理雜誌:「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」、「ミステリが読みたい」、「本格ミステリベスト10」、「本格ミステリーワールド」和其他跟推理相關什麼10週年紀念等等,只要是推理相關書籍、網站,來者不拒。慢慢地從對日本推理的一片空白中,在最短的時間內,像是海綿寶寶般,吸取了大量的日本推理知識。
留言
張貼留言